第275章 豪格之死真相_南明鼎革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275章 豪格之死真相

第(2/3)页

,当日张飞驻守)。

  在杨展、赵荣贵等诸路明军反击之下,清军四川巡抚王遵坦、总兵张德胜被杀。

  在历史上,不但杨展、赵荣贵、王祥等明将率部多次北伐以图将清军驱逐出四川,改旗易帜的南明蜀王刘文秀更一度统御全省,差点迫使满清平西王吴三桂、汉军正蓝旗固山额真李国瀚躲避其锋芒,率部撤出保宁府,撤出川省。

  即便南明晋王李定国率部退往腾冲之际,盘踞在四川各地忠于大明的武装兵围重庆,以图围魏救赵,迫使吴三桂退兵。

  直到公元1664年,清政府集中秦、豫、楚、蜀四省清军和满洲八旗兵,共十万大军在靖西将军穆里玛的指挥下围攻夔州十三家,大顺残部将领李来亨、袁宗第、刘体纯等人被杀,满清方才真正征服四川。

  从残留的史实来分析,完全可以戳破满清伪造的张献忠屠川的伪历史,正如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游击战一样,张献忠部大西军、明军、大顺军残部、川北土暴子可能也残暴,在杀戮汉奸同时存在扩大化的趋向,但其真正屠戮川人较少,不过十之一二,绝大多数还是为蛮清这支兽军所屠戮(太平天国运动死了六千万人,绝大多数也为清军所屠戮。)

  百度百科四川大屠杀条目已经清晰勾划清军屠川史实,包括三个阶段,分别是:

  豪格入川清军首屠(顺治三年1646年—顺治十六年)

  清军二次屠蜀(康熙三年),二十万清军围剿夔州十三家。

  清军三次屠蜀(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),清军与吴三桂所部三藩战争。

  即便满清文字狱所残留下来的历史证据,也是三藩战争之后四川才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历史惨剧。

  让我们看看满清遗留下所谓四川遭到大屠杀后的惨况。

  康熙十九年(1680年)富顺新任县令钱绍隆《详请禁病害文》中所载:“……路无行人,道惟荆棘,空城不闭,……里甲胥役具皆潜逃不知去向。职随出告示招抚,无如一路逃兵来牵宰耕牛,攫取鸡豚,稻米豆谷,悉皆抛散……即至极幽极深之地,无处不到。

  ---三藩战争之后。

  康熙二十年(1681年)还未停止,清军“败兵奔驻雅州,名山两地,民间谷豆荞麦尽掠,鸡鸭牛羊尽杀,瓦屋茅舍尽毁。人民无依,悉赴川西谋生。

  ---三藩战争之后。

  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清朝官方统计四川人口降到只“一万八千零九十丁”这一历史最低值就是直接的反映。

  ---三藩战争之后。)

  满清屠川,历史不容篡改,正常人只要稍稍深究就可以揭穿清军这支兽军的历史本来面貌。

  言归正传,在接到清军迭连大败的消息,北京城内流言蜚语,有的说杨麟是诸葛武侯在世,使出八卦阵将十万清军困在四(川),然后再集中大军一一消灭。

  有人认为是豪格骄横跋扈,分兵冒进,在击败张献忠部之后四路出击,如此方被明军各个击破,致使十万大军一夕之间全军覆灭。

  大家迅速的从《三国演义》中,从历史典籍中找到应对方法,很多人认为应该放弃战略要津汉中,清军需如同当日司马懿那样退出汉中阻挡义勇军北出岐山进入关中。

  有的感到应该如同南宋末年金兀术那样,培养现代秦桧,杀轩(杨麟)以议和,划南方五省归于南明(云贵川桂湘),如此形成南北分治。

  众人哭笑不得,多尔衮更是显得颇为不甘,一部《说岳传》数百年口口相传血泪史,不说汉家儿女对主持合议的秦桧深恶痛绝喊打喊杀的,单说如今情势也不同于当日金国南宋。

  现在南明控制云贵桂川全境与湖南大部,其势力远逊于当年南宋,当年议和实在是因为金国全面受挫,而今日满清只是在川中稍稍小挫而已。

  面对纷纷扰扰的局势,多尔衮迅速的决定应对方略,那就是将矛头指向宿敌豪格,千错万错是对方的错。

  多尔衮迅速做出反应,委任贝勒尼堪为定远大将军,接替豪格指挥征讨川省战事。

  派出差役前往汉中,收押蛮清肃亲王豪格,将其押回京城,在进入广阳门之后被下狱等待发落。

  听到自己兄长再次被下狱,满清小皇帝顺治内眼汪汪,看着一个个如丧考妣的大臣,拉着叔父多尔衮的大手,气恼说道:“皇叔父摄政王若要杀害兄长,那,那就请先杀我啊。”

  多尔衮气恼异常,连番开导无用之后令人将豪格带入大殿,亲自审问。

  自知活下去机会渺茫的豪格在大殿上痛苦流涕,对大臣们指责其分兵冒进,在战略指挥上多次错误一一承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173k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