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仁心(1)_大明少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七章 仁心(1)

第(2/3)页

降,属于阶段性不可逆的事情。恢复药材生长的土壤,及中药品种的重新选材及培育,加之以前欠下的旧账太多,还需要时间去修补这一切。

  而中药度量衡,向来就是中医的重中之重。一克的差别,就足以带来治疗效果的截然不同。但因为历史原因,明清之后,中医度量衡陷入了缺失和迷茫。一直到现在,国家和诸多有识之士都还在尽力恢复之中,可谓憾事一件。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  中医的神奇,在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那么,中医是否如某些神吹口中那样的无所不能呢?显然不是,如果真是这样,中医就成第二个西大乘教了。而且中医是个系统性及经验性学科,这对于学医者本人来说,有极高的要求。

  西医,人人都能学得,中医,绝不可以!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。清朝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说过:“孰知医之为道,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,夺造化之权,以救人生死。”倘若没有大根器,是无法承载医道的,勉强也无益。

  这是中医的骄傲,也是中医的命门。如此,中医里的佼佼者,能够承前启后,成为一代大家。可对百姓来说,却并非好事。佼佼者凤毛麟角,更多的还是学艺不精及自学成才者…这并非贬低自学成才者,而是因为他们中很多人,根本就没有理解到‘医’字的意义。

  另外,中医传承相对封闭,相互交流有限。不少医生秉承‘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’的理念,喜欢留一手。结果导致很多精妙医术,就在消失这‘留一手’中。而且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都没有建立起系统性的学习机制,多以‘父传子子传孙’的传帮带形式流传。

  一直到了明朝,中医才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总结及教授。也是那时开始,中医开始有了质的进步。对于许多重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,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也使得中医在治疗方法和手段上,更加灵活多样。(顺带说一句,武术(注2)也是在明末清初时开始系统形成,不是武侠小说里的‘自古以来’。)

  不过,明朝医学的系统性总结及教学,如果以现代眼光来看,还是远远不够的。因为它流传的范围很窄,依然没有摆脱以往的束缚。当然,比起彼时欧洲的理发师当医生来说,明朝的医学,算是当时的天顶星科技了。毕竟,中医不会用放血来治疗百病…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  招待名医的宴会,在太和殿内举行。朱由校在骆思恭的陪同下,在宫道上缓缓而行。两人说着一些不咸不淡的话,经过一处荷花池时。朱由校看着慢池翠绿,若有所思地问:“骆指挥使,朕听闻锦衣卫从民间良家子弟中挑选,那你们如何甄别其为良家子弟?”

  这种职责内的事,骆思恭自然晓得。他略略一想便说:“皇上,所谓民间良家子弟,即无前科无案底身世清白之人。早年的锦衣卫,多从开国勋贵的子侄中选择。后来才逐步扩大到民间良家子弟。”

  朱由校停在廊桥边,驻足欣赏眼前之景。十几条锦鲤在池边游来窜去,眼巴巴地望着跟前那个身穿金黄衣服的家伙。柳条被春风裁剪的粗细均匀,如婀娜少女正在翩翩起舞。一只蹲在荷叶上打盹的青蛙,似乎受到了惊吓,一抬腿便跳入翠绿中消失不见。

  “本为良家子弟,结果入了锦衣卫就成了人见人恶。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,锦衣卫是专门把好人染得五颜六色。”朱由校似笑非笑地说。

  虽然这是事实,但被皇上当面说出来,骆思恭也不免老脸微红,他讪讪道:“皇上,锦衣卫为皇家办事,免不了被人非议。但锦衣卫绝无一人有怨言,为皇上效命乃锦衣卫的职责。”

  朱由校往水里吐了口唾沫,锦鲤便蜂拥而至,一番哄抢之后又各自散去。朱由校嗤笑道:“是啊,锦衣卫便如同这池中锦鲤。不分黑白,只问忠心。既然锦衣卫可以跳出早年选人的规矩,自然也可以在以后更有一番作为。

  骆思恭,朕记得前年曾经让你上了一个奏本,要你细说锦衣卫改革之策。当初你的奏本之中,可是颇多敷衍之词。朕知道,你们当初都把朕当成黄口小儿,许多人想尽办法要控制朕的一言一行。这种事,朕以后不希望再发生。君臣合力,方能国泰民安。”

  见当初的心中想法被皇上说了出来,骆思恭倒也算条汉子,很干脆地说:“皇上,当初老臣认为皇上不过是喜欢胡闹,因而起了欺君之思,望皇上赎罪。今后老臣当竭尽所能。”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

  朱由校不以为然地笑说:“别说你不理解,当初很多大臣都不理解。他们认为朕改革军器局,不过是瞎胡闹而已。可如今呢?军器局每年所需费用下降了三成,制造兵器的质量达到优良,单品制造时间缩短了四成。这是为什么?这就是有了规矩。

  骆思恭,朕希望军器局的改变,对你有所启发。锦衣卫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173k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