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七十章 真作假时假亦真(续三)_鉴宝人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六百七十章 真作假时假亦真(续三)

第(3/3)页

:“阿琛,你来的正好,来看看这幅赵孟頫的书法作品。”

  听见这话,楚琛三人就不由微微一愣,他们过来就是准备让刘老鉴定赵孟頫的书法作品的,没想到区老两人的目的居然和他们一样。

  刘老看到三人有些惊讶的神色,就问道:“怎么,有什么问题吗?”

  楚琛笑着摇了摇头:“没什么,那我先看看……”

  说完,他就戴上手套,走上了前。等他看到作品的全貌,才知道眼前的这幅作品同样也是手卷,不过不同于他的那幅《洛神赋》,为行书作品,内容则为《太上无极混元一气度人妙经》。

  而且还有一点不同的是,这幅作品上的收藏印不少,楚琛细数一下,足有十四枚之多。不过收藏印虽然多,但仔细一看才发现,这些藏家基本都是明清时期,名不见经传的小收藏家,而且有些还是父子关系。

  在鉴定书画碑版艺术的真伪要素中,收藏印的作用颇大。铃收藏印最著名的要数清代乾隆皇帝了,众多晋唐宋元巨迹、宋拓孤本,都常铃有“乾隆御览之宝”、“乾隆鉴赏”、“宜子孙”等印章,昭示了这批书画曾被帝王收藏的历史。

  明清至民国也有不少高水平的鉴定家,由他们铃盖收藏章的书画,其可靠性就较大。如明代项子京的“天簌阁”,董其昌的“玄赏斋”、清代梁清标的“蕉林”、安岐的“仪周珍藏”、高士奇的“江村”,民国庆元跻的“虚斋珍赏”都为收藏界所重视的。

  但是,收藏印只是作为一个参考的依据,有收藏印并不代表那幅作品就是真迹,特别还是一些小家的收藏印,对书画鉴定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。道理也简单,本身这人的眼力就不怎么样,鉴定出来的结果又能有多大的可信度?

  再看字迹,虽说行书和楷书是两种字体,但既然都是赵孟頫写的,那双方的风格应该是相通的,但是看过那幅《洛神赋》之后,再眼前这幅书法作品,楚琛就觉得,两者虽然相似,但最多是形似,在内在精神方面,相差实在太远。……

  心里有了数,楚琛就抬起了头来,区老连忙问道:“小楚,这幅作品怎么样?”

  楚琛回答之前先是看了刘老一眼,对方笑着说道:“没关系,你尽管说好了!”

  楚琛点了点头,开口说道:“诸位前辈,那我就直说了,我认为,这幅作品虽好,但还达不到赵孟頫的高度!”

  郑教授到是没有因为楚琛年轻而另眼相看,他皱着眉头说道:“我也知道,这幅作品和赵孟頫后期的风格相差太大,但是从落款来看,至元二十八年,这时赵孟頫才三十七岁,正是他书法生涯的早期。”

  “而赵孟頫早期和晚期的风格相差很大,早期的作品被认成是赝品,也有不少,就像那幅赵孟頫的二体《千字文书》,争议就比较大。我的这幅作品,我觉得应该是不能以赵孟頫后期的书法风格为判断依据的……”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173k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