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六章:天降横财_我的姐夫是太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百五十六章:天降横财

第(1/3)页

  在所有人的认知之中。

  这安南和其他的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不同。

  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号的北元罢了。

  居然有两百万多石粮,实在难以想象。

  而大明对于安南的认知,其实还停留在几百年之前。

  倒是颇有一些像是汉朝人对江南的印象。

  汉朝时的江南,因为那里丘陵和山峦众多,再加上到处都是水,北方人进入南方之后,往往无法适应环境。

  再加上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,江南没有得到开发,因此,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蛮荒的概念,而当时的产粮区域,主要是在关中和关东的平原。

 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,即是如此。

  可随着生产力的增加,南方开始进入了大开发之后,再加上几次北方南渡,大量的北方汉人进入南方,新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应用,这江南就成了鱼米之乡,粮产量直接反超北方。

  安南也是如此,在当初中央王朝统治交趾四郡的时候,这里是以荒芜而闻名。

  在宋朝的时候,安南、占城、真腊也盛产稻米,可由于耕作粗放,无灌溉设施,稻米任其自然生长,所以粮产量较低。

  可随着安南等地逐渐安定,吸收了一部分北方的灌溉和开垦技术之后,凭借着优良的地理环境以及肥沃的土地,安南粮产量高的惊人。

  “这……这些粮哪里来的?”朱高炽先是大惊。他在户部,大抵知道,朝廷每年能收上来的粮,大致也在一千万石上下,一个安南,竟有两百三十万石,这已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了。

  张安世看一眼朱棣。

  朱棣道:“张安世说罢。”

  张安世这才道:“安南盛产稻米,有四成的土地,可产两季稻,而有六成的土地,可产三季稻。”

  此言一出,众臣哗然。

  三季稻是什么概念?就是一年可收割三次!

  同样一亩地,你春天播种秋天收割,人家却可一个季节就收割一次,这产量……等于直接翻了三倍。

  在大明,比较肥沃的土地,也至多只能收割两季,而这几乎已经是极限了。

  只见张安世又道:“何况……从这奏报上来看,安南虽然山地众多,可国中南北……都有一处平原,其稻田的规模,绝不下于南直隶。”

  朱高炽惊异地道:“南直隶耕地乃天下之最,这安南竟比南直隶还多?”

  “还多三成。”张安世道:“这还只是保守的估计,毕竟这是安南陈朝陈睿宗时期,攻占了占城国,一统安南南北之后的耕地记录,这些年……怕也有一些土地被开发了出来。”

  张安世怕自家姐夫不信,又道:“此次,我们进兵速度极快,拿下升龙的时候,这安南的粮仓统统都是满的,若是照他们自己的计算,其实每年能上缴的田赋,在一百九十万石上下。”

  每年……一百九十万石。

  “比南直隶还多?”

  这南直隶……在明朝的时候,规模比许多行省要大的多,相当于后世江苏加上上海,再加上安徽的人口和面积。

  每年朝廷能在此征收到的粮,比号称鱼米之乡的江西和浙江加起来还要多的多,可谓是天下之冠。

  可现在,南直隶的粮赋却还不如安南呢!

  在古代,粮食就代表了人口,也代表了税赋,是国力的象征。

  虽然真实的国力,未必只靠粮食来计算。可至少这安南,可是凭借着超高的粮产量,号称小中华,别名西洋小霸王,各种欺负西洋诸国。(明朝西洋指代东南亚。)

  朱棣看着群臣惊叹,一个个露出不可思议之色。

  尤其是太子朱高炽,颇为震惊的模样。

  他当然知道,太子这一年来,管着户部,为了钱粮的事,每天焦头烂额。

  朱棣心下暗喜,却故作沉稳地道:“继续念。”

  张安世便道:“除此之外,还得银一百三十二万两,其余珍宝,不计其数,尤其是以香料等名贵之物,更有九百四十七石,这些香料若是卖出去,哪怕价格低廉一些,只怕纯利百万两也不在话下。至于其他土地、人丁,暂且就不计了。”

  单单真金白银和香料,就可价值两百万。

  朱棣乐了,道:“这安南竟是富庶如此,真令朕没有想到……”

  朱棣看向那陈继:“陈卿家口口声声说劳民伤财,是吗?”

  陈继其实也是硬着头皮在硬顶着罢了,可细细思量,解缙说的对,这个时候,自己若是不能‘从一而终’,反而就显得自己首鼠两端了。

  于是他道:“陛下,历来征伐,本就是劳民伤财,臣只是关心百姓疾苦而已。”

  朱棣居然点头:“陈卿家说的对。”

  “啊……”

  许多人便都不可思议地看着朱棣。

  其实这一次缴获虽多,可翰林们未必心喜。

  只有太子朱高煦和杨荣几个,方才觉得大大缓解了身上的压力和重担。

  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,这些银子又不是给自己的,终究属于国库。

  而战争造成的后果,却是天下的臣民来承担!

  因此,如陈继这样的人,自然不可能高兴得起来。

  朱棣道:“既然劳师动众,难免会劳民伤财,那么……就撤回征安南的大军吧,朕思来想去,陈卿说的对。”

  陈继:“……”

  朱棣又接着道:“这些银子和钱粮……是商行打下来的,自然而然也属于商行,以后这西洋,朕也绝不会劳师动众了,一切让商行来办就是了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这一下子……真是捅了马蜂窝了。

  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

  说实话,这很缺德。

  既然这么多的粮食、白银还有香料,都他娘的和国库无关,陛下你跑来这里炫耀做什么?

  再者,朝廷不征发大军,让商行来干,还不是左手倒了右手?战争一样需要民夫,只不过从以前的征用,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雇佣罢了。

  照样对于地方上的生产会造成破坏。

  陈继自是跟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,便皱眉道:“陛下……这……”

  只是还不等陈继说出反驳的话,朱棣便突然大怒:“这什么?朕发大军征安南,你说劳民伤财。可朕告诉你,安南土地肥沃,能带来大量的钱粮收益,你却又觉得这对国家无益。”

  “现如今,朕索性让商行去办理此事,你还有什么话说?这样说来……朕什么都不干,像菩萨一样由着你们供着,才可以吗?”

  陈继道:“臣万死,臣只是……认为……若如此,岂不滋长了商行的气焰吗?”

  “我大明历来轻商,且君子宜修德,而非图利。如今……陛下如此纵容商行,这对天下百姓而言,也是一种伤害啊。”

  朱棣嘲弄地看着他大笑道:“来,你来说说看,造成了什么伤害?”

  陈继:“……”

  朱棣道:“朕强迫百姓服徭役了吗?张安世,你来告诉他,这去安南的诸卫……可有人是不肯的?”

  张安世道:“陛下,去之前,就已经询问过,愿意留的可以留下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173k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