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七章:大喜_我的姐夫是太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百五十七章:大喜

第(2/3)页

之后,收拾人心,养精蓄锐,已成我大明腹心之患。”

  很多时候,使节所承担的职责,还有刺探的功能,这也是为何,王郎中去的时候风风火火,半个多月的功夫便见了鞑靼汗,可回来的时候,却是拖泥带水。

  所以他必须慢吞吞地走访,借此机会,了解一些大漠的情况,根据一些蛛丝马迹,好向朝廷奏报。

  虽然可能朝廷有另外的一些消息渠道,可他们有他们的职责,王郎中有王郎中的职责。

  百官一个个露出忧色。

  心腹大患……就意味着,一次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,即将要开始了。

  自太祖高皇帝以来,蒙古内部都是内斗不断,而一旦他们团结起来,未来会发生什么,虽难以预料,却也知道,辽东和边镇的许多军民,都要惨遭战争之苦。

  朱棣颔首,他心里自有计较,便道:“卿家颇有苦劳。”

  王中郎此时也只求无过,不求有功,故而连忙道:“臣无功而返,已是惭愧之至,万死。”

  朱棣便一挥手,示意王郎中回班中去。

  待这王郎中回到了班中,便有一人站了出来,却是御史陈佳。

  陈佳朗声道:“陛下,安南侯节制礼部,派出使节,前往鞑靼,这是自取其辱,此番何止是无功而返,简直便是遭受奇耻大辱。鞑靼人起兵,我大明竟还要去媾和,媾和也就罢了,竟还受鞑靼人如此挑衅,臣以为……此事,安南侯该给一个交代。”

  该来的总会来的。

  不过……其实这也早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。

 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,在大明被人弹劾乃是常态。

  你若是觉得人家跟你有仇,才这样干,那就是想太多了……

  嗯……人家干的就是这份差事。

  张安世厚着脸皮,好像充耳不闻。

  朱棣则道:“当初是朕令张安世节制礼部,唔……是朕的授意。”

  这意思很明显了,议和的事,朕暗示过,张安世才去办的,就别纠缠了。

  这陈佳显然不打算就此罢休,道:“陛下,若这是陛下的心意,臣不胜惶恐。如今鞑靼人杀我边镇军民百姓,陛下竟与之议和,还受此屈辱,陛下啊……我大明百姓,犹如陛下的儿子,哪里有做君父的,与杀子之仇媾和的?”

  顿了顿,他继续道:“何况……臣还听闻,此行安南侯送出了大礼,这些大礼……无一不是天下奇珍,以我中国之珍宝,而贿之以鞑靼,求得一时苟安,这难道也是陛下的意思吗?若如此,如何对得住这边镇的百姓?如何对得住那些含恨而死的军民?”

  朱棣万万没想,这陈佳不去骂张安世了,反而追着他,就是一顿狂喷。

  可朱棣……

  朱棣的老脸抽了抽,最终蹦出一句话来:“你他娘的说的在理,好啦,朕知道啦,以后再也不议和了。”

  陈佳:“……”

  这陈佳,说了这么多,就等着朱棣大怒,狠狠训斥自己,然后自己和朱棣再抬抬杠呢。

  毕竟是御史,而且这事,他完全占理,给自己换一个好名声,其实才是御史的升迁捷径。

  可哪里想到……陛下居然不按常理出牌。

  他恨不得对朱棣大吼:“来打我啊,笨蛋!”

  显然,朱棣今日打定了主意不会如他所愿,只道:“这件事……是朕一时糊涂,与众卿都无关系。”

  说着,他脸抽了抽,眼角的余光,忍不住瞪一眼张安世。

  不过很快收回了目光,又道:“从此之后,朕与鞑靼人不共戴天,定诛鞑靼汗,为军民百姓伸张冤屈。”

  此时,百官们一个个垂着头,都默然无语。

  大家实在提不起精神。

  这是一次巨大的挫败。

  其实连魏国公和淇国公几个,都是灰头土脸,丢人。

  朱棣也觉得这一次,自己算是老脸都丢尽了。可这责任,别人也承担不起,只能他背着。

  眼下,唯一的办法就是等来年开春,御驾亲征,一雪前耻。不把鞑靼人和兀良哈人打痛,他就不姓朱。

  他察觉到百官的沮丧,却也叹了口气:“今日起,张卿不必节制礼部了,这礼部,还是照常吧。”

  张安世乖乖地道:“是。”

  就在这个时候,令朱棣意外的是,素来胆小的礼部尚书郑赐,就在此时站了出来道:“陛下,老臣以为,此事不怪陛下,实是安南侯自作主张。陛下何必将臣子的罪责,揽在自己身上呢?臣以为,应该让安南侯居家反省,面壁思过……”

  郑赐胆小归胆小,却不代表不搞事。

  他终于在这个时候出手了,他是知道朱棣的,朱棣要面子,现在将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,十有八九,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。

  而他给朱棣一个借坡下驴,陛下一定对他另眼相看。

  当然,这会稍稍地得罪了张安世,不过这不打紧,小小的得罪一下也没关系,不是只让他面壁思过吗?若是张安世因此报复,陛下这边必然认为张安世没有容人之量。

  朱棣听罢,流露出不喜的样子。

  这事,他只想赶紧翻篇,大家以后都别提了,朕再耐心地等到开春,就去弄死那鬼力赤,你这老狗,怎的没完没了?

  朱棣便绷着脸道:“郑卿不必多言。”

  郑赐没想到,自己好心当成了驴肝肺,一时无语。

  朱棣随即看向金忠,询问兵部的准备情况。

  金忠一副没有睡足的模样,却是有条不紊地做了汇报。

  这冗长的奏报,听得许多人打哈欠,可朱棣却极用心地听,他不断地点头,露出赞许的样子。

  就在此时,通政司却接到了一份奏报。

  拿到奏报之后,通政使见又是广宁来的军情,倒是不敢怠慢。

  昨日就听说广宁的军堡已告破,死了许多人,怎么才一日功夫,广宁就有急奏来?

  这奏报是八百里加急来的,事情应该发生在三四日之前,也可能是五六日。

  不会在一昼夜之间,广宁就被继续突进的鞑靼人攻破了吧?

  若是如此,那么整个辽东,都会陷入困局。

  事关重大,他自是没有犹豫,火速地让人呈报。

  于是一个通政司的宦官,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崇文殿。

  里头正在进行廷议,他虽焦急,却也不敢贸然进去打扰,便在外头晃了晃。

  这一晃,站在朱棣身后的亦失哈便瞧见了。

  亦失哈不露声色,蹑手蹑脚地悄然贴着墙壁,徐徐地绕出殿来。

  而里头,依旧还是金忠关于战争准备的声音。

  亦失哈瞥了一眼这宦官道:“怎么啦?”

  小宦官忙道:“广宁紧急军情,八百里加急送来的……”

  亦失哈不敢怠慢,忙伸出手,道:“取来。”

  随即,亦失哈将奏报取出。

  这样的军情,能直接打开的,除了皇帝之外,只有文渊阁,还有司礼监的太监,以及兵部。

  亦失哈必须先确定是什么奏报,然后再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,看看是否立即打断廷议。

  他低头一看,脸色却是一僵,而后脸色越来越古怪起来。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173k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